防水小常識

國際建築及建材展中,各家大廠都為了增加最新產品的曝光度而釋出各式的體驗及產品簡介資料,展覽中不乏DIY產品可讓民眾買回家中點綴家裡的裝潢。DIY風氣早已行之有年了,號稱”不必找專家自己就可以動手做”變成這類產品常出現的噱頭,套裝式的產品孕育而生,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就可以完成居家修繕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您不知道的是說明書上面示範的往往跟現實的狀況大不相同,一般的DIY不會涵蓋到解決漏因及結構強化的程序,而是在表面施作防水作業或是美化的作業。像是壁癌,若只是將表面白華刮除,黴菌的根還是在牆的毛孔當中,加上牆內水氣來源仍在,日子久了壁癌還是會出現。更重要的是,壁癌只是個指標,代表的是建物結構內有水氣的機率相當高,千萬不可以輕忽。
以公司常接的防水案例來說,在施作防水的步驟可分為:
  1. 打除:除去表面裝飾(通常為壁磚或是水泥漆)及原本填充的水泥至建物本體結構。
  2. 素地整理:將打除過後的碎屑、雜物、垃圾等去除乾淨。
  3. 斷水:將造成漏水/滲水的原因移除。
  4. 結構強化:在因漏水而損害的結構上做填充補強。
  5. 上防水層:防水層有分底漆及防水塗料,底漆的用途是為了讓防水塗料和結構做結  合,如過底漆沒做好,防水塗料的防水能力就有可能受到影響。
  6. 試水:測試防水層是否完全,沒有漏水的問題。
  7. 回填:填回水泥並做好洩水坡度確保不會有積水產生。
這些是普遍在做防水處理的幾個重要步驟,每項步驟在一般民眾看來都很容易理解,但實際操作上卻是需要相當多的經驗。譬如打除,萬一機具操作不慎,很容易會造成結構上的傷害,力道跟角度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防水塗的厚度及配合的材料類別也都是要看建物本身、空間場所及後續裝潢做搭配,這都是專業防水師傅經過多年的施作經驗才能判斷的。所以在DIY的產品是無法針對漏水、防水做根本的處理。
一分錢一分貨,DIY產品提供的是快速簡便的家庭修繕,但就好比人人家裡都有洗衣機,貴重的衣服還是會送到乾洗店做保養一樣的道理。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專業,所以當大家在為了生活作奮鬥的時候,還是將漏水修繕的問題交給專業的抓漏專家來處理吧。

《資料來源 專家所在,漏水不再!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ome4good/40167068